在“地球村”概念,越來越深入人心的今天,比中外游客互相串門更稀松平常的,就是國貨出海了。
不論是首爾街頭,鱗次櫛比的麻辣燙和糖葫蘆,還是紐約法拉盛街區(qū),此起彼伏的國語吆喝聲和堪比東北早市的攤位店鋪,人潮人海的熱鬧場面都能讓身在異鄉(xiāng)的游子,一秒打消鄉(xiāng)愁。
如今在海外生活的華人華僑們,想要吃頓順口的,不用奔唐人街解饞,更不需要華人超市賺中間價。
遍地那叫一個地道的國產(chǎn)品牌連鎖店,吃飽吃好還出品穩(wěn)定。
這不蜜雪冰城剛剛在銀座表參道站穩(wěn)腳跟,庫迪又以180元一杯的生椰拿鐵迅速占領(lǐng)了東京池袋。
以上種種跡象,都在告訴悄悄釋放一個真理:出國做買賣,首選還是賣吃的。
在日本生活的華人和留學生們,聊得最多話題就是“跌了”和“漲價”。
沒錯,作為世界貨幣系統(tǒng)里最廢的一支,日元今年已經(jīng)迎來了N輪跌。不少在日社畜活兒是一點沒少干,到手的錢換算過來卻是結(jié)結(jié)實實被腰斬。
在匯率跌到親媽不認的同時,日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也迎來了全盤漲價。不管是水電瓦斯還是雞蛋大米,沒有一個在這輪漲價潮里得以幸免。
這也就導(dǎo)致很多在日窮學生們和打工人,以前吃的摳摳搜搜,現(xiàn)在活的膽戰(zhàn)心驚。
在這種工資不漲物價漲的末日氛圍里,號稱飲料界“女菩薩”的庫迪這不就來了嗎。
一夜之間,原本無人知曉的庫迪,就以絕對王者的姿態(tài)登陸東京。
不需要愛豆代言,沒有網(wǎng)友探店引流的庫迪,180日元一杯的價格擺在那,就已經(jīng)是足夠打動人的真誠和最大的賣點和引流神器。
以現(xiàn)在的日元匯率來換算,180日元約合人民幣8元不到。
一打眼看上去,這個價格和國內(nèi)相差無幾,但在日本物價的體系范圍內(nèi),屬于白嫖還送塑料袋的程度。
要知道,在日本喝杯最便宜的便利店咖啡,至少也得290日元,還得是毫無感情的機打式。
看起來稍微有點技術(shù)的門店,但凡柜臺后面站個人,一杯最樸素的美式咖啡,沒有500日元也下不來。
庫迪這種和瓶裝水一個價格,配料里有果汁有奶,物美價廉卻毫不糊弄的現(xiàn)磨咖啡,在日本咖啡業(yè)也算是前代未聞的大救星。
所以舍得賠本賺吆喝的庫迪,根本不需要特別宣傳,單靠消費者的口口相傳就能帶動起整個品牌效應(yīng)和熱度。
從開業(yè)后,現(xiàn)場排隊的人潮就能看得出,庫迪這把在日本穩(wěn)了!
能把偏好老牌,喜歡連鎖的日本人培養(yǎng)出階級感情,靠的就是補貼加低價,畢竟庫迪給的實在太多了,讓人實在無法拒絕。
由此可見,虛假的商戰(zhàn):講故事,聊情懷。
真實的商戰(zhàn):15兩杯。
即使出道這步棋贏得云淡風輕,非常有自知之明的庫迪,依舊保持了不拋棄不放棄窮鬼階層的一貫作風,在開店之初就想好了自己的定位。這點庫迪的新店選址就能看出來。
和蜜雪冰城把店開在東京表參道,要把銀座貴婦和貧民窟女孩,兩手都要抓的絕戶網(wǎng)行為不一樣。
姜太公釣魚式心態(tài)的庫迪,更顯然慣用低價吸引法,把兩家新店都開在東京池袋和東京大學附近,官宣里正在籌備的新店也是大久保這種年輕人聚集地。
在這波得便宜賣乖的路人粉里,舞得最歡的還是駐扎在庫迪附近的日本語言學校們。
眾所周知,去日本留學需要提供足夠的日語水平證明,而語言學校既能提供系統(tǒng)的語言培訓,還能幫助人生地不熟的外國學生捋清流程制度,幫忙安排落腳點,提供一系列安置服務(wù)。
所以在很多語言學校的招生口號里,附近有沒有庫迪也已經(jīng)成了一項僅次于師資力量和教學歷史的實在福利。
能把一杯8塊錢的咖啡,吹成日本社會福利,語言學校也算是掐準留學生黨的命脈了。
畢竟,窮學生出門在外,有便宜不撿猶如丟。
一個敢砸穿地板價,一個羊毛緊著薅,這種可丁可卯的商家和客戶,又怎么不算雙向奔赴呢?
除了用低價貼近留學生,無限展示自己的向下自由外,庫迪也沒忘了把賺錢的手,伸向日本土著的年青一代。
在點咖啡還需要人工服務(wù)的日本,用APP下單,到店自提的形式還是不多見的。為了調(diào)教出更符合商家要求的客戶,庫迪不惜在人工貴的日本,專門請個引導(dǎo)員站門口叫大家如何使用小程序。這種讓客戶學會花錢的方法,值得其他企業(yè)好好學學。
不過也有人對庫迪這種現(xiàn)象級大火的現(xiàn)象發(fā)出過疑問。
日本作為全球咖啡自有品牌,內(nèi)卷最嚴重的的一個國家,庫迪一個外國愣頭青都能安營扎寨,這究竟是國貨出海爭氣,還是島國咖啡業(yè)真的要完了?
稍微懂點世界咖啡歷史和知識的人,都應(yīng)該很清楚。
本國咖啡品牌飽和外溢,每年還有大量頂流巨頭不斷研發(fā)新品的日本,一直是各國咖啡業(yè)公認最難入駐的一個國家。
1992年,星巴克信心滿滿的將海外第一家門店,開在日本成田機場。
結(jié)果不到9個月,這家星巴克就關(guān)門大吉。
這種達成史上最快閉店歷史的經(jīng)歷,讓時任星巴克CEO霍華德·舒爾茨深感:這塊骨頭不好啃?。?nbsp;
但這種悶頭一棍的敗北體驗,并沒有讓星巴克停下東渡攻日的腳步。最終在一系列的探索后,星巴克另辟蹊徑的把自家拿手絕活“第三空間”的概念發(fā)揮到極致,嫁接出了一大批附帶著蔦屋書店,功能性多樣的“四不像”咖啡館,才算是把這塊骨頭啃下一塊。
能把星巴克虐成戀愛腦,日本咖啡環(huán)境多少帶點PUA。但即便如此,也仍然有大量海外咖啡品牌,時刻打算與日本市場共浴愛河。
究其原因,就是因為日本咖啡市場太大了。
從18世紀初期,就開始有飲用咖啡歷史的日本,至今仍然以人均咖啡豆消耗7.7公斤,每天飲用咖啡1.5杯的數(shù)據(jù),位列全球咖啡消費大國的第二位。
作為近代咖啡文化輸出國和影響力最大的國家,現(xiàn)在所我們熟知的咖啡品類,從速溶、凍干、手沖掛耳到即飲咖啡等,無一例外都是由日本研發(fā)推廣而來的。
擁有1億三千萬人的本土客群,以及全球305億美元的巨額海外訂單,日本自己的咖啡品牌,必然不會少。 諸如Doutor這種本土連鎖咖啡館、極具個性的社區(qū)店、近百年歷史的老字號喫茶店、小藍瓶Blue Bottle、Verve這種網(wǎng)紅體質(zhì)的精品咖啡,大街小巷自動售賣機和便利店里的咖啡,讓你人在日本,步行3分鐘準能喝到正宗的研磨咖啡。
把這么一個咖啡腌入味的國家里,當做出海目標,庫迪到底瘋了還是錢多燒得慌?
其實不然,以上這些不同功能的日本咖啡館,看似滿足了各個客群的需求,但仔細想想,反倒是忽略了最后潛力的年輕一代。
日本現(xiàn)有咖啡獨立店和社區(qū)店,主打特色就是環(huán)境休閑,精品咖啡種類不多但隨餐食物還算豐富。吸引的客群,也就是下午茶聚會的主婦和偷得半日閑的工薪族。
咖啡單杯價格不算貴,但坐下來消磨時間的客單價格也不算低。
而KOMEDA'S Coffee這類物美價廉的老牌連鎖店,咖啡豆品質(zhì)馬馬虎虎,食物也是方便不注重調(diào)味。從開業(yè)到現(xiàn)在,一直都是中老年男性喜歡的茶館氛圍。
真正會是未來日本咖啡市場消費主力軍的年輕人,卻一直沒有對標的咖啡館為他們另辟賽道。
和奶茶愛好口味豐富、顏值高、新品多、價格低的需求一樣。日本年輕人對咖啡的偏好,也從咖啡豆品質(zhì)、社交聚會降低到便宜穩(wěn)定、便利花樣多和不需要有場所,邊走邊喝更時尚的風氣。
總有人說,中國人并非鐘情奶咖,不過是愛喝各種口味的奶制品。
在這點上,其實日本人也一樣。 日常奶制品飲用量巨大的日本人,一日三餐和零食里都會有牛奶身影出現(xiàn),但偏偏和咖啡做搭配的組合,遠沒有有國產(chǎn)品牌下的功夫多。
這也就導(dǎo)致了,善于在奶咖果咖新品上動腦筋的庫迪,把招牌生椰拿鐵一擺出來,就立即吸引了日本人的目光。
加上這一代令和時代的日本年輕人,在就業(yè)和通膨的夾擊下,早就把外食休閑的預(yù)算調(diào)到了最低檔。
一杯8元的奶咖,一天三頓也就花個便當?shù)腻X,而且出品穩(wěn)定且便宜好喝顏值高。這樣有里有面的飲料擺在眼前,不排對不起日本人。
看完了庫迪登日的這點小心思,不免讓人感嘆: